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①,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②,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③。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解】
①太上:最高,最上的。此处意为高明的领导。
②信不足焉:缺乏诚信。有不信焉:不会信任。
③犹:慎重,谨慎。贵言:不随意发号施令。
【译文】
最高明的领导,是驾驭无形之中默默无闻为人们办事,人们都不一定觉察得到,不一定认识他;次一等的,人们常常会亲近和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却畏惧和害怕他;最次一等的,人们却轻视和侮辱他。诚信不够的人,民众也不会信任他。慎重啊,好的领导必须是不轻意发号施令。大功告成诸事遂愿,老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
【学悟有得】
本章的主题是论述治国之道。老子根据老百姓对管理者的反应和态度,依次列举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老子认为是最理想、最完美的管理者,因而称之为“太上”,这样的管理者是能驾驭于无形之中,不兴师动众、不乱作为、不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只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办实事、办好事,为百姓造福,而老百姓却不一定认识他,甚至于不一定知道他的存在。
第二种,是善于有形驾驭的管理者,能够贴近百姓,取悦民众,喜好张扬。因而老百姓愿意亲近他,称赞他。
第三种,是靠地位和权威来统治的管理者,不仅不能贴近百姓,反而利用高压政治和残酷手段来欺压百姓,因而老百姓畏惧和害怕他。
第四种,是失信于民,妄加作为的管理者,严重缺乏诚信,不作为且乱作为。老百姓对其已经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甚至产生了厌恶情绪。因而百姓由害怕和畏惧转而为侮骂和反抗。
为此,老子特别强调:诚信不足的人,人们也不会信任他。管理者必须要慎重啊,好的领导必须是不轻易发号施令,必须取信于民、大公无私、为而不妄。让人们能够真正享有充分的自由,人人平等,生活安康,社会安定,这样才会功成名就,诸事遂愿。老百姓也都会说“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啊”。
本章通过描述老百姓对于管理者的看法和态度,所展示出的几种政治形态,是老子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管理者必须践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②;六亲不和,有孝慈③;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
①智慧:此处是指智巧文饰。
②伪:狡诈虚伪,伪善。
③孝慈:孝行和慈爱。
【译文】
大“道”被废弃,便有了所谓的仁义;智巧文饰出现,便有了狡诈和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不再和睦,便有了所谓的孝行和慈爱;国家政治昏暗,便有了所谓的效忠臣子。
【学悟有得】
本章是老子通过论述认识论中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揭示社会的政治弊端。
老子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有等级制度的“仁义”,那么,倡导平等博爱的“大道”就会被废弃了;社会上狡诈虚伪行为的出现,是因为有智巧文饰成为政治时尚;在所谓的“忠孝”背后,偏偏是父母、兄弟、夫妻的亲情疏离和国家昏暗及社会动荡不安。在此,老子告诫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和一些舆论的巧辩所迷惑,从而要进一步认识“遵道而行”的重要性。
本章说明:在郭店简本中虽无“智慧出,有大伪”此句,而在帛书和通行本均有,况且根据老子在第3章“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及第19章“绝智弃辩”、“绝伪弃诈”的论述,故从。
(朱远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