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快速购票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十章)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十章)
发表日期:2020/3/2 10:38:01 阅读数:735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②,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③,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⑤,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⑥乎?

【注解】

①本章说明:在其他通行版《道德经》中,本章的最后有“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二十个字。许多学者认为其内容与本章主旨不相符,应是第51章的结束语,故应删除,以突出本章主题。

②载:语气助词,相当于“夫”,营:精气、精神。魄:体魄,古人认为,“魄”有形,“魂”无形。抱一:合一。

③专气:专心聚气,致柔:达到柔和。

④涤除:荡涤、澄清。玄鉴:用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当作观察事物的镜子。

⑤天门:此处意指人的大脑。开阖:原意为开与合,此处意指思维活动。天门开阖:意指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

⑥无知:不自以为是。“知”通“智”,认为自己聪明之意。

【译文】

精神与形体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专心聚气达到柔顺,能像婴儿那样精气充盈而和谐吗?用辩证规律当作镜子,荡涤思绪杂念,能没有各种瑕疵吗?爱护百姓和治理家事、国事、天下事,能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而不妄加作为吗?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能始终达到雌柔守静的状态吗?博学多才通晓四方,能做到不自以为是吗?

【学悟有得】

前几章老子论述了修身之道,但基本上都是从“外用”的角度,即如何根据客观环境等因素,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本章则主要从“内炼”的角度来论述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

老子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从人们精神的修炼和自我修养及治国之道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简称为老子“道德观六问”。

一、精神与形体相合一,能够做到不分离吗?

按照老子的观点,养生之人必须是注重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健康之人就应“营魄抱一”,形神相合。否则就不是正常之人,如果神伤情郁,即使有强健体魄,神色必然极差,常常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如果羸弱多病,即使有欢愉之情,也是力不从心,事倍功半。由此可见精神与形体相合,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是何等之重要,特别是修道之人,更应该注重心身健康

二、专心聚气达到柔顺,能像婴儿那样精气充盈而和谐吗?

健康之人必须是精神和形体相结合的,然而人的生命还要靠“气”来维持。所谓“气”,既要有很重要的呼吸系统而产生,呼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称之为“吐故纳新”。还有人体内其他脏腑的运化功能也要靠“气”来起推动作用。因此,“气”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气”既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只能处于“柔和”均衡状态。然而,人的一生中,“气”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老子认为,婴儿时期是人生中“气”最纯、最佳阶段,称之为“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第55章)。因而,老子提倡有道之人要凝神聚气至柔顺,应像婴儿时期那样“精充气和”。

三、用辩证规律作为镜子来荡涤思绪杂念,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本章的“玄鉴”的“玄”应理解为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玄鉴”表示用辩证规律来当作澄清认知和观察万物变化的镜子,而不应理解为玄妙莫测的神镜。“玄鉴”,有的古本表述为“玄览”,“览”、“鉴”二字古代通用,义同。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身体,而且还要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思维方式,要善于用辩证规律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四、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而治吗?

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前面提到过,“无为而治”就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而不是妄加作为。“无为”就是“有为”而“不妄为”。“不妄为”就是“不乱作为”。换句话说,也就是不随心所欲、不朝令夕改、不言而无信,而且不扰民、不惊民、不欺压民众,不增加民众负担。也就是顺民、亲民、爱民。因此老子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有道之人治理国家,必须践行“以民为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治国之道。

五、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能始终保持雌柔守静的状态吗?

“天门开阖”:此处意指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天门”,自古以来很多注家都有解释,但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河上公注为“天门谓鼻孔”。苏辙解释为:“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当代学者中也有不少作注解,有的解释认为“天门”是“感官”,也有的认为是“心户”,如此等等。

本章内容,老子主要是从人的“内炼”角度来论述其道德观的。前面几问已从人的精气神方面进行了表述,在这里应主要是指人们在进行了上述修炼的同时,还应有良好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修道之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不急不躁,三思而行,更不妄加作为。即始终处于雌柔守静的状态。因此,这里的“天门”应该指的是人的头脑;“开阖”应该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

六、博学多才,通晓四方,能做到不骄傲自满,不自以为是吗?

老子的道德观,无论是治国之道还是修身之道,都特别强调有道之人要虚怀若谷,谦逊做人,不自以为是,不骄横自大,要具有水一样的美德,善于“处卑”、“处下”,“谦让不争”,不“锋芒毕露”。老子在本章的第六问,主要是想告诫修道者,即使自己智慧超群,精明能干,事业辉煌,功成名就,也不要傲慢自大,自以为是。

                                                     (朱远东)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 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株洲市政府门户网站 | 株洲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 | 株洲传媒网 | 株洲新闻网

版权所有:湘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16 by http://www.xyjt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湘运路93号

电话:0731-28412275、28422050  【湘ICP备20230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