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快速购票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五章)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五章)
发表日期:2019/4/12 9:20:07 阅读数:832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②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③乎?虚而不屈④,动之愈出。多言⑤数穷,不如守中⑥。

【注解】

①仁:本意为“仁爱”,是指礼教的伦理观念,是有等级区别的偏爱。“天地不仁”的意思是,天地生养万物,本为自然之规律,无所偏爱。

②刍:草。刍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草”与“犬”。另一说是指用草扎成的狗,古时用其祭祀,用完后便扔掉,表示过时为无用之物。综观老子“慈”“俭”和“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之主张。老子有关“刍狗”的比喻,并非让万物自生自灭、弃之不顾,而是强调一视同仁的博爱精神。老子认为,在大自然里和在有道之人的眼中,草兽万物、黎民百姓,都是平等的生命,无贵贱之分。

③橐(tuó yuè):古时吹火用的风囊。

④屈:枯竭。

⑤多言:此处意指政令繁多。

⑥中:此处意为“道”。

【译文】

天地没有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和地之间,不是很像风囊吗?虽然空虚却不枯竭,越是运动,越是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其德越穷,遵守大道博爱无偏。

【学悟有得】

本章展现了《老子》全书的主要特点之一:论述宇宙万象,推及治国方略。老子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极力提倡“无为而治”的主张,第三章已从“人道”即政治的角度来论述“无为而治”的思想,本章则主要是从“天道”,即宇宙的角度来推论“人道”即“无为而治”的合理主张。老子用“天地无偏爱”,推至“有道之人也应无偏爱”。同时,又将天地之间比喻成风囊,看似一无所有,但用起来取之不竭,越是运动,其能量越是源源不断。由此,老子得出“治国之道”的结论:政令苛刻繁多,条令越多,越得不到落实。不如效法天地,遵道而行,“无为而治”。老子在这里进一步论证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政治主张,同时又进一步奠定了“博爱无私”“为而不妄”“天人合一”道德观的理论基础。

(朱远东)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 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株洲市政府门户网站 | 株洲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 | 株洲传媒网 | 株洲新闻网

版权所有:湘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16 by http://www.xyjt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湘运路93号

电话:0731-28412275、28422050  【湘ICP备20230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