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三章
【原文】不尚①贤,使民不争;不贵②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③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④不敢为也。为无为⑤,则无不治。
【注解】
①尚:推崇、尊重。尚贤:原意是尊崇贤人。但此处是指以大肆宣扬、刻意标榜的方式来推举贤才。
②贵:珍重,此处意为看重,欲取。
③见:显现,表现。
④智:原意为聪明、智慧,此处的“智者”是指狡诈多谋和心术不正之人。
⑤为无为:有所作为,但不妄加作为,即“为而不妄”。
【译文】
不刻意标榜贤能,使老百姓不为功名利禄去争斗;不看重贵重稀有物品,使老百姓不为难得之货去偷盗;不显现会引起贪欲的事物,使老百姓思想不受干扰。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清心寡欲,温饱无忧,淡化争斗之心,增强民众体质。经常使人们不学奸诈巧伪的知识和没有贪婪的欲念,即使有狡诈之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一切举措都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事情。
【学悟有得】
老子在第二章提出要树立和践行“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在本章,则重点是如何将道德观应用于政治方面,从而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社会病态百出。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列举了很多社会病态现象,如:虚伪、浮夸、奢靡、躁动、骄横、好战、强权和争霸等等。
老子认为,只有政风正,政风好,才能使民风朴、民生足、民心安。之所以引起民众争斗,是因为统治阶层基于政治利益的“刻意举贤”,加剧人们的斗争,从而使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之所以民间生盗徒,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统治阶层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而且奢欲无度,争相炫耀贵重物品,广大老百姓却民不聊生,并且还要承受战争的负担和苦难;之所以民心不安定,是因为统治阶层物欲膨胀,利欲熏心。因此,老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不主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在如何教化民众方面,老子提出:有道之人治理教化的方法是,使广大民众清心寡欲,温饱无忧,淡化争斗之心,增强民众体质。不学伪诈的知识和没有贪婪的欲念,即使有狡诈之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老子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因为,儒家极力推行的“克己复礼”的礼教文化,虽然取代了商朝严厉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进步,但是,周朝重礼教的文治,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在当时的社会中,以狡智取利,以伪善饰非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老子看来,礼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异化教育。
本章最后,老子又特别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推行“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道德观,一切举措都按自然规律办事,有作为而不妄加作为,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此,要着重提及的是,有些人读了《老子》以后也许要问:从第三章下半章开始,包括全书还有很多章节(尤其第六十五章),在论述治国方略,特别是在教化民众方面,老子的主张是否带有“愚民”思想的倾向?对于这样类似的问题,有必要谈两点看法:一是要深入了解老子著《老子》的时代背景,他的主张是很有针对性的;二是要真正了解《老子》这部著作与众不同的特点。在第一章已作过具体介绍,《老子》全文主要特点之一是用隐晦语言表述思想。所以,读《老子》特别是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就不能只在字面上,以字度字,以字附意,一定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学习。同时,要结合全书的内容来理解,用心感悟,才能听出老子的弦外之音。在第二十章老子自叹“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顽且鄙”,有道之人自称“愚人”和“顽且鄙”之人,难道他是真的“愚昧”而又“愚顽”和“鄙陋”吗?
因此,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和“愚”是指“真朴”之意。他期望统治者能以身作则,有良好而朴实的政风,能引导人们真诚相处,返朴归真,而不是攻心斗智,机诈相见,造成社会混乱。所以,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扬圣人的心态,也就表明“愚人”则是有道者或统治者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
(朱远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