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快速购票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二章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二章
发表日期:2019/1/4 9:37:47 阅读数:849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①盈:圆满,此处引申为相互充实而互补。

②圣人:是指品德和智慧极高的人,本书是指有道之人。“圣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与儒家的“圣人”无论在人格形象方面,或是对政治,人生和宇宙的观点方面均不相同。

③无为:道家所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即“不妄为”,而非无所作为。 

④言:此处是指说教。不言:是指“不妄言”。“行不言之教”是指以身作则,不对他人指手画脚地说教。

⑤辞:推辞。此句为通行版本。另有版本为“万物作而弗始”。老子要人们的行为效仿大自然,而大自然的美德就是“作而不辞”;而不应是“作而弗始”。

⑥恃:依赖、依仗。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这是由于有丑与它相比较;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这是由于有恶与它相比较。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应,前与后相互追随。所以,有道之人处世是遵照自然的规律,用身体力行的不言之教作为榜样。顺应万物自行生长而不辞劳苦,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正因为有功而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学悟有得】

本章老子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及认识与实践的重要性。

在上半章,老子一开始就举了一系列现象界相反相成的辩证矛盾,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和前与后等,来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是由矛盾组成的统一体,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并且阐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相对性。矛盾一方的产生,离不开另一方的存在,而且如果一方被绝对化,则会物极必反向另一方转化。从而进一步论述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且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在下半章,老子着重论述如何将辩证规律运用于实践,付诸有道者的行为及其重要性。老子首先提出了有道之人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主张实际上就是老子“天人合一”的道德观,而构成老子道德观的基础就是自然观与人伦观的交融合一。道德观具有两大基本理念:一是“博爱无私”;二是“为而不妄”。

老子根据人们对事物认知的相对性原理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道德观,一方面是劝导领导者要“处无为之事”,即不要“妄为”,不要乱加作为。另一方面是告诫领导者要“行不言之教”,这里的“不言之教”并不是指不要“言教”,而是指“身教要重于言教”,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民众的表率。同时,要特别注意,老子所说的“不言”,并不是指“不说话”“不言语”,而是特指“不妄言”,即“不乱说话”“不乱表态”,不指手画脚说教。老子还强调,作为领导者,必须要学习和践行大自然的崇高美德,具有“无私和奉献”的精神。即使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夸,老子强调,有道之人要效仿大自然,顺应万物自行生长而不辞劳苦,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大功告成而不自居。只有这样做其功名才会永不消失。在老子看来,这种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章说明,在有些版本中,“前后相随”句后有“恒也”两字。根据有关学者考证,疑为后人所添加,应删除,故从。

(朱远东)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 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株洲市政府门户网站 | 株洲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 | 株洲传媒网 | 株洲新闻网

版权所有:湘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16 by http://www.xyjt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湘运路93号

电话:0731-28412275、28422050  【湘ICP备2023017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