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快速购票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一章)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一章)
发表日期:2018/12/10 15:59:35 阅读数:915 

 

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第一章

 

    编者按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朱远东编著的《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朱总潜心研究《老子(道德经)》几十年,对老子思想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早在2009年就编译了《老子(道德经)——文白对照》,为读者认识老子思想带来极大帮助,深受读者喜爱。现编著《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除保留《老子(道德经)》原、译文外,大篇幅地增加了“学悟有得”,是对老子思想在理论上给予了更进一步地升华。不仅深刻阐述了老子思想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论述了老子思想对人们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感导和教化作用。其研读国学的执着态度,炉火纯青的理论造诣、扎实深厚的文化素养在《老子(道德经)——学悟有得》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也得到了国学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现分章刊发,以飨读者。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悟有得

本章为《老子(道德经)》(以下简称《老子》)全书之重点,也是学习、理解和感悟《老子》这座智慧宝库的开门钥匙。因此,首先要真正读懂本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必须要结合全书的相关章节来领会和感悟老子所表述的主要思想。

第一,要正确理解老子所论述的“道”的实质和意义。

老子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所谓的“大道”是永恒的,而且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能够说清楚,能够道明白,那就不是永恒的“大道”。我国古代哲学家曾将宇宙的存在分成两种形式:“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上传》)。在《老子》全书中,“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综合分析,它大概含有下面几种意义:

1.“道”是先天地而诞生同时又诞生天地万物的物体(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等);

2.“道”是推动和促使宇宙与万物运动的动力和规律(第六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等);

3.“道”是人类社会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第三十四章、第五十一章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指称的“道”并非像古人所说的只是“形而上的道”,即仅仅是无形的道理、法则和精神之类的“道”;而是指精神与物质相融合,存在与意识相统一的混合物体的“道”。“道”虽然幽隐无名无形,但“道”既先天地而生,又诞生天地万物,同时还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也贯穿于天地间一切事物之始终。同时,所谓的“器”,也并非像古人所说的是与“道”相对立的,它实际就是“道”的化身,是“道”对天地万物所起作用的具体显现。

第二,要正确理解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语言的局限性。

老子认为,对于永恒的“大道”,人们是无法用语言来完整地表述的。同时,还强调即使勉强能用语言来表述客观世界,其任何名称概念都只能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概念。这是因为,就地球而言,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才几百万年,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只有几千年。即使生活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人类也无法完整地认知和命名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切!而且,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主观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的。所以,老子才会高度概括为:道为常道,名非常名。

老子的这一观点,还可以从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的认识发展历程得到充分证明。

人们很早就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在西方国家,最早对宇宙探索形成理论和演绎体系的是所谓的“地心说”。即:认为地球是处于宇宙中心的,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其他天体都围绕地球转动。这个理论和演绎体系最初是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然后由亚里斯多德完善,最后让古希腊晚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虽然是错误的,但它的演绎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其最主要的成就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它承认地球是圆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开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这是人类的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托勒密的理论初步解释了人们从地球上所看到的现象。后来,西方国家天主教教会接纳此理论为世界观的正统理论。此理论也符合基督教信仰。因而,在哥白尼“日心说”创立之前,“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十六世纪,“地心说”被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说”所打破,形成了新的宇宙观、世界观。即:人们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在今天看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是天文学的全部的理论简直是可笑的。但是在那个时代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日心说”给后人开启了一道通往真理,接近宇宙的大门,有力地打破了长期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到了20世纪,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溢·哈勃、伽莫夫等又提出了新的探索宇宙的理论,即“大爆炸论”“宇宙膨胀论”等。这些理论虽然仍有争议,但极大多数人倾向于此种新的宇宙观。

总之,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宇宙本源之深远,宇宙范围之广大,宇宙万物之众多,宇宙奥妙之无穷。这不仅在过去和现在,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将来,人们的语言也是无法完整地表述浩瀚宇宙中的一切!因此,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其认识和观念也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所以,老子的观点是相当精辟和完全正确的。

第三,要正确理解“无”和“有”两个哲学概念的内容和意义。

1.“无”和“有”均为天地万物之始源。所谓“无”,并不是表示没有,也不是等于零,而是代表“无形质”。它表示“道”幽隐而无形,为人们的感官所不能认识的特性。所谓“有”,是代表“有形质”,在形而之上,它表示“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和“有形质”之间一种状态,是意指形而上之“道”的实存性。在形而之下,它表示“道”作用于天地间万事万物,为人们的感官所能够认识的特性。

本章的“无”和“有”与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和“有”其意义相同,都是意指“道”,是说明天下万物生成的根源。但与第二章“有无相生”和第十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无”和“有”意义不同,这里所指的是现象界事物的“虚体”(或虚空)和“实体”而言的。

2.“无”和“有”对于“道”的意义。老子认为人们可以经常从“无”的状态中,了解感悟“大道”的无穷奥妙;可以经常从“有”的状态中,观察、辨别万事万物,从而理出“大道”的一点头绪。

综观《老子》全文,通过对“无”和“有”的相关论述,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无”和“有”都来源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们各自都有着极其深奥、神奇的道理需要人们去探究,而且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奇妙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并且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因此,老子特意用“无”和“有”两个哲学概念,来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组成的统一体,而且矛盾双方存在着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四,要正确理解“玄”字所包含的意义。

本章最后两句话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在此使用了三个“玄”字,在《老子》全文中还有很多章节也都用了“玄”字,如“玄牝”(第六章),“玄鉴”(第十章),“玄通”(第十五章),“玄德”(第五十一章、第六十五章)和“玄同”(第五十六章),等等。因此,正确理解“玄”字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自古至今,关于“玄”的释义可谓汗牛充栋。但极大多数都忽略了其中丰富的哲学含义,往往是以字度字,以文化文。甚至于以讹传讹,常常使人们不知所云。汉代张衡认为:“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拘掩乾坤。”魏晋时期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也”。宋代苏辙注解:“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说文解字》释为:“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现代汉语词典》对“玄”的释义,也都是指黑色、赤黑色、深奥、深远等等。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兴起,虚无论与神秘论将“玄之又玄”变成了不可知的代称。从而使原本朴素的老子辩证思想,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实,在《老子》一书中,“玄”字是老子用以阐述辩证法规律的哲学概念。

前面已说明,在本章老子用“无”和“有”两个哲学概念代表“道”,并且强调“无”和“有”都来源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们各自都有极其深刻的含义,而且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由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语言表述的局限性要真正认识理解和掌握“无”和“有”的道理,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老子将“无”和“有”均称之为“玄”。

然而,如果能真正正确认识和理解“无”和“有”这两个哲学概念,并能掌握和运用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那么,也就找到了认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穷奥妙的门径。因此,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将这些认识过程概括地表述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这部经典著作智慧无穷。它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时代的纷乱,社会的动荡,人事的纷争,生命的无常,都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思想、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全书主要是通过论宇宙观到论社会观、论政治观、论人生观。它道出了宇宙的本源,万物变化的玄机,阴阳变幻的奥妙。它论述了治国处世之方略、长治久安之方法、人事进退之要术。因此,《老子》一书不愧为哲学之“始祖”,管理学之先驱,齐家立事、治国安邦之指南,学道养生、修身洁行之经典!

然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认为《老子》这部书非常深奥,非常难理解。但只要仔细了解和掌握《老子》这部著作的特点,并认真学习,用心感悟,就如醍醐灌顶,大受裨益。为此,特简要地作些介绍,仅供参考。

《老子》这部著作之特点,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用词灵活多样,多音多意并存。

在第一章,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开篇语。这里第一个“道”为名词,指的是哲学概念的“大道”;第二个“道”则为动词,指的是“能说清楚”或“能说明白”;第三个“道”又是名词,指哲学范畴的“大道”。同样,这里的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指的是“命名”;第三个“名”是名词,指的是名称。

再例如,《老子》第七十二章中“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一章里文字虽不多,但却用了三个“厌”字。而不同地方的“厌”其含意并不一样,读音也不相同。前两个“厌”读音为“yā(压)”,意思是压制、压迫。后一个“厌”读音为“yàn(燕)”,意思是讨厌、厌恶、厌弃。这段话的大意是:不要把民众的生存空间弄得太狭小,不要压制和干扰民众的生活,只有不压制和不干扰民众的生活,才不会被民众所厌弃,等等。

其二,表述相近内容,散落在不同章节。

老子在第一章里提出了“无”和“有”的哲学概念。并明确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自古至今有很多人对这两句话的句读(即用标点符号断句)和训诂(即解释)一直争执不下。有的认为应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种的读法和解释在本质上并无很大的区别,因为“无”可以表示道,“无名”也可以表示道(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但老子关于“无”和“有”的哲学概念,除了第一章外,还有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几章之中都有相关论述。只要把第一章、第四十章联系起来学习和感悟,就能找到较为正确的或更贴近老子本意的句读和训诂了。至于以“无欲”“有欲”为句读,则更不能成立。本章主要是论述形而上之“道”体,在人生哲学中老子认为“有欲”妨碍认识,因此,常有欲,不可能观察大道之端倪。因此,要正确学习和理解《老子》这部著作,不能只从每章的字面上,望文生意,断章取义,或以文化文,以字度字,以讹传讹。一定要纵观《老子》全文,贯通全书的内容,细心品读,用心感悟。

其三,修辞手法别致,全书诗韵强劲。

《老子》这部著作自第一章至第八十一章,全书文字简洁,辙韵强劲。而且是以排比、对偶、递进、设问、比拟及回环对应等多种多样的手法修饰全文,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而且颇感诗意。因此,曾有人评价《老子》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而它比通常所说的诗更具有完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及人生哲理。所以它也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今,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如“福祸相依”“知足不辱”“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源于《老子》,它们如同警句一样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

其四,隐晦语言说理,真实思想难辨。

《老子》全书多以隐晦语言表达思想内容,惯以比喻说明人生道理。因此,要真正读懂《老子》,真正理解老子之本意,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有人曾这样说:“对老子所讲的话,你不要在文句上面看,因为这只是它的表面,关键,要在弦外听音,他所讲的话,那不过是打的一个比喻。比喻,能直观比喻本身吗?而这个比喻,它背后的真正内涵是道。忘了这点,也就不能读《老子》!”

老子在第一章最后几句表述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何正确理解“玄”的含义,本章已在前面作了说明。但自古及今,许多注家并不真正明白老子用“玄”之含义,只是望文生义,简单地解读为“深奥幽远”,从而忽略了其丰富的哲学含义。这里的“玄”的真正含义是指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辩证规律。

在《老子》全文中,还有很多章节老子都是用隐晦语言来表述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常常造成众多读者对于如何学习《老子》,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而模糊不清,不知所云。其实,用隐晦语言表述,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也并非老子故弄玄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是用隐晦语言表述的,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而已。真可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简单举一例:在形容一个家庭贫穷时,如果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或“日无鸡食米,夜无鼠盗粮”的语言来表达,大家一听就明白。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用另一种“隐晦语言”来表述:这个家庭已经“揭不开锅了”。我们中国人当然明白“揭不开锅”的真正意思并不是“锅盖揭不开”,而隐含的意思是“揭开了锅盖,锅里没有东西可吃”,或是当着别人的面揭开锅盖,锅里却没有吃的,怕丢了自己的面子,所以不愿意将锅盖揭开。有些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很难把“揭不开锅”与家庭贫困联系起来,他们只是在字面上去猜测,“揭不开锅”要么是锅盖太沉而难以揭开,要么是锅盖和锅连在一起而不能揭开。由此去琢磨、去理解,在我们看来,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然而,一些误解甚至歪曲老子“隐晦语言”造成“笑话”的中国人却古今皆有!

其五,经由宇宙万象,论及人生道理。

《老子》一书,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哲学范畴,即本体观,认识观和道德观。而有关道德观的论述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章节。老子论述道德观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而这两个层面的实践核心,是“去妄(有为但不妄为)”和“无私(无私且能奉献)”。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守静”“谦下”“不争”“博爱”等。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教化人们“去妄”和“无私”,可以想象,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但老子用的是最高明的、最独特的教化人们的方法,就是通过论述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现象或规律,从而推论出人们应该效仿大自然现象的道理,启发人们正确树立宇宙观、世界观、政治观和人生观,正确掌握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老子》这部著作尽管很多人认为比较难以读懂,但由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具有无穷的智慧,因此,它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最崇敬的古典名著,同时也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文学和管理学著作。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把它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和英文等。在西方国家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仅次于《圣经》。许多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重要人物在重要场合的重要讲话或重要报告都喜欢引用《老子》里的名言。

1988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第六十章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201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后的书面讲话中曾引用《老子》第八十一章的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2011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论及国家与世界经济时,曾引用《老子》第四十四章的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等。

(朱远东)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 湖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株洲市政府门户网站 | 株洲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 | 株洲传媒网 | 株洲新闻网

版权所有:湘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16 by http://www.xyjtz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湘运路93号

电话:0731-28412275、28422050  【湘ICP备2023017290】